数学与统计学院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根本任务,积极响应学校“教学秩序维护与教学质量提升”专项行动号召。本学期以来,在学院党委书记曹志伟与院长韩小森的统筹部署下,通过学风建设、教学督导、教研改革、师生协同等多维度举措,推动教学秩序规范化与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,取得显著成效。
强化学风建设,夯实教学秩序基础
学院自开学初启动“学风提升行动”,领导班子带头深入课堂一线,联合辅导员、班主任形成联动机制,严抓课堂考勤与纪律。通过两个月的持续督导,学生课堂到课率与参与度显著提高,部分班级学生甚至提前一小时到教室预习,学习氛围日益浓厚。党委书记曹志伟强调:“学风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,必须通过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,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意识。”




教研活动深化,优化课程育人体系
4月中旬,学院各系部围绕“专业建设、课程改革、学生发展”开展专题教研活动。公共数学课程组针对学生课程参与度与通过率,研讨分层教学、过程性考核等举措;统计系结合就业市场需求,优化实践教学模块;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则探索“学科竞赛+科研项目”双轮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。院长韩小森指出:“课程建设需紧跟学科前沿与社会需求,以学生发展成效为导向,持续迭代教学内容与方法。”




完善督导机制,筑牢质量保障体系
学院构建“全员参与、全过程覆盖”的教学督导体系。学院领导、督导组专家、各系部主任常态化深入课堂听课评课,重点加强对新进教师的教学指导,通过“一对一”反馈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。学院督导组抽查了本学期教案、上学期教学文档及2024届毕业论文归档情况,同步督导2025届毕业论文进展,确保教学环节规范性和延续性。
4月18日,学院召开督导工作会议,校院两级督导专家与教学管理人员共商教学质量提升路径。会议聚焦课堂教学规范、青年教师培养、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等议题,提出将大数据分析融入教学设计、优化学生课堂互动模式等创新思路。副院长王中华表示,学院将强化“督导-反馈-改进”闭环管理,针对督导发现的课程设计创新性不足、学生参与度差异等问题,制定专项整改方案,并推动智能工具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。

师生协同发力,凝聚育人合力
学院坚持“以学生为中心”,多渠道搭建师生沟通平台。3月7日,学院召开班主任工作座谈会,明确了班主任在学业指导、心理健康教育、职业规划中的关键作用,学院将建立班主任激励机制,表彰先进典型,构建“班主任-辅导员-任课教师”协同育人网络。4月15日,学院召开过程性学生评教座谈会上,学生代表就课堂教学效果、实践能力培养、职业发展支持等问题建言献策,学院领导班子仔细记录并逐一回应。


立足长效,赋能高质量发展
目前,数学与统计学院已形成“学风督导常态化、教学创新制度化、师生互动长效化”的专项行动格局。下一阶段,学院将结合主题教育要求,重点推进三项任务:
1. 完善青年教师“教学-科研”能力双提升支持计划,通过导师制、教学竞赛、科研项目孵化等举措助力青年教师成长;
2. 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评价与学情分析中的应用,构建动态化、精准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;
3. 建立“学业预警-帮扶-追踪”全过程管理机制,辅导员对学业预警学生逐一谈话,制定个性化脱困方案,并联合任课教师、优秀学生开展“一对一”帮扶。近年来,学院通过精细化干预,学业预警学生数量持续下降,2025年预警人数较2023年减少50%,学风建设成效显著。
此次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,彰显了数学与统计学院坚守育人初心、锐意改革创新的担当。学院将以更高标准、更实举措巩固教学秩序建设成果,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为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贡献数学力量。